12月1日上午,文學院邀請西北師范大學趙曉霞教授在博雅樓503報告廳為“精是講堂”第46期作報告,報告題為“語文‘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何謂與何為”,文學院唐旭副教授主持講座。文學院部分師生代表參加講座。
趙曉霞教授指出,標題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出自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講座的理論視角來自于杜威。隨后,她分析了《課標》中“情境”的意涵及其反思,并引用當代哲學家張世英的“相同”和“相通”的概念,提出語文兩種情境取向:本質上是不同語言符號系統的學習和運用,代表了認識論視野下通往“理解”的不同思維方式。其中,文學想象是語文課程獨特的思維方式之一。
趙曉霞教授從杜威對于“經驗”和“思維”的概念出發,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何謂情境。一是情境的內涵,要引發學生“思維”和“言語”發展,在教學論意義下的情境是引發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的契機以及條件;二是情境的外延,體現為“三重經驗”的同構式展開;三是學習情境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在教學過程中嵌入并運用“語文知識”,而在這視角下的語文知識,指的是作為一種探究的媒介、工具或資本。
最后,趙曉霞教授介紹了情境何為,即如何構建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實踐策略。一是要讓“情境”貫穿語文有效學習全過程,構建出問題情境、遷移情境和反饋情境三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是凸顯“語文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關鍵在于“概念性知識”和“動態的認識過程”;三是構建“多重對話”的學習共同體;四是彰顯“語言運用”的科學實踐內涵。趙曉霞教授指出現實教學中大多情境創設之所以不理想,在于解決情境問題的關鍵語文知識難以明確。
互動環節中,趙曉霞教授與在座師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和重慶大學城第一中學的一線教師提出了關于情境教學實踐的問題,趙教授有針對性做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