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受我校文學院邀請,以線上會議形式作題為“古籍閱讀與版本校勘”的講座。文學院副院長何易展教授主持講座,學院部分師生代表參加。
杜澤遜教授以晉代韓康伯《周易·系辭》注釋中“況”字使用情況的考究和解釋為例展開講座。他指出,韓康伯注解《系辭》屢用“況”字,但與常用義不同,所以需要仔細推敲考察,明確其含義。“況”的含義為“謂”和“稱”,在現代漢語中意為“說的是……”,并且可以以一例的思路推意思相近的他例。杜澤遜教授從版本學視角梳理了從宋代開始各朝代對“況”字的考究情況,明確了一些對“況”字含義的錯誤注釋。
隨后,杜澤遜通過對《賈子新書》中“天子卑號皆稱陛下”一句的校釋,從《爾雅》《漢語大詞典》中對“卑號”的解釋出發,認為“卑號”不應連讀,正確連讀為“天子卑”,“卑”通“俾”,為隨從之意,這一句應當理解為“天子卑,號稱陛下”。
杜澤遜教授鼓勵與會師生多多探索,在《周易》以外的更多書籍中尋找論據,豐富“況”字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