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發揮歷史與社會學院在中國西南歷史與考古的優勢和特色,拓展對東南亞歷史與考古研究,10月20日上午,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氏美蓉應邀為歷史與社會學院師生作題為“越南河內市蕉園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獲”的學術講座。

講座中,林氏美蓉主要從“蕉園遺址的形成過程”“蕉園遺址的特征”以及“蕉園遺址面臨的問題”三個方面進行講解。
林氏美蓉從河內市地圖中蕉園遺址位置出發,分別介紹了河內市所發現遺址的整體分布和年代情況。隨后,林氏美蓉介紹了由越南國家大學、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單位共同參與的在2009年至2014年間對蕉園遺址所進行的十次發掘過程及主要成果。最近一次發掘表明現代墓葬和盜墓人的破壞對遺址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損壞,因此林氏美蓉提出了對蕉園遺址未來的考古目標:保護遺址現存部分,發揮遺址價值。
其后,林氏美蓉探討了蕉園遺址發掘特征:遺物斷代顯示屬于同豆、捫丘、東山三個文化時期;從墓葬中發掘出了陶、銅、木器、木制手鐲等,這些遺物現保存于河內國家大學博物館。林氏美蓉展示了蕉園遺址中特殊玉扣,牛頭形狀飾品等遺物的圖片,并指出隨葬品的擺放具有一定的規律,例如銅制武器主要在墓葬中得以發掘。同時,在蕉園遺址發現有鑄銅痕跡及少量零散分布的鐵器,對此,林氏美蓉認為這種情況說明當時銅、鐵工具存在并用,但是由于東山文化比較早,因此鐵器保存還不具備條件。墓葬中還有保存比較好的陶器,及橄欖等植物痕跡和亞洲大象、水牛等動物痕跡的出現。
林氏美蓉強調了蕉園遺址的重要性及其考古發掘價值。對此,林氏美蓉介紹了面對當前蕉園遺址破壞危機而做出的努力:越南河內市政府將調整政策,加大政策支持與保護力度;積極加強文博推廣和合作,例如邀請電視臺共同參與調查,共同保護遺址;建立完善蕉園遺址保護檔案,多方合作,當地村民,博物館等合作開展保護與展出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