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文學院“精是講堂”邀請首都師范大學王德勝教授舉辦了題為“生活美育:價值、策略與在場性改良”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賈瑋教授主持,文學院相關專業研究生及本科生參加。

首先,王德勝教授談到生活美育的價值問題。他指出,生活美育的根本問題在于如何在生活的現實之境中,引導性地實現人的精神開掘和意義發現。針對這一問題,王教授認為人的活動是美育的存在和發展之境,只有在親歷性過程中才能實現美育。踐行和完善生活美育功能的關鍵在于人的“態度”和“態度轉換”。生活美育的功能性價值也由此揭示,即通過將審美的想像性元素及其意義呈現和展開的方式引入日常生活感知,使人們得以在現實具體的生活中發現、感受和品味人生的豐富意趣。
王德勝教授進一步探討了生活美育的策略問題。他以《舟還長沙》為例,具體闡釋了生活美育的踐行策略“去熟悉化”的意義所在,即讓人們在同質化的生活中找到和確立其“異質”的經驗對象和生活感知,在此過程中進行新質的生產與增值,打破對原有生活的固化認知,獲取新的生命感知,從而進入新的意義發現領域。王德勝教授指出,一般日常經驗向特定審美經驗遷移和轉化的過程也是個體精神養成的重要環節,因此需要強化個體對日常的感知訓練。

接著,王教授著重講述了生活美育的“在場性”。他指出,人對自身生活的改良熱情和積極行動根本上源于人對自身現實生活的直接感知——日常生活日復一日的機械無趣以及意義空洞化。不管是人們生活著的當下,還是由當下激發出來的改良意愿,都離不開人的具體生活本身。所以對美育而言,“當下”是一個無法離開的、直接踐行的場域。他表示,如何在機械重復的當下活動即在場的生活中,引導人們邁向生命精神的新高地,突顯了生活美育基本的“在場性原則”。生活美育的“在場性”表明了人的活動在日常狀態中塑造和具體呈現生活現實的“可感肌理”,其直觀可見性是生活美育的踐行根據,也是生活美育的直接出發點。因此,王教授認為,在人的生活當下,生活美育實際上積極地構成了一種現實中的“介入性”力量。
最后,王德勝教授對現場同學提出的問題作出了詳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