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博士講堂”系列講座第五講——《西伯利亞考古紀行》在礪志樓2301開展,歷史與社會學院2022級、2021級文物與博物館學班的同學參與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胡子堯介紹了俄羅斯的發展歷史及考古發掘地點的基本概況。本次發掘的平丘卡6號地點坐落在葉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右岸一處凸向河心的臺塬上,臺塬東部是墓葬區,墓葬區西側為居址區。為了便于發掘,考古營地就駐扎在居址區西邊。胡老師還特別講到營地建設和日常生活的有趣之處,例如泰加森林的樹木是就地取材的靈感來源。就餐用的長條桌、小圓凳,還有放置食品的儲藏室,都是用木材設計和制作的。
接著,胡子堯從測繪、探方發掘、出土遺物的保護等方面讓同學們對實地考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講解了三維建模與航拍技術是國內田野考古普遍運用的技術。他特別提到中俄雙方發掘方式的不同,俄方的考古工作者要保留地層的原始信息而不會將地層線劃在探方壁上,不會出現人為畫出的地層線。而在國內,判斷一名考古工作者田野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恰恰在于是否能通過劃線將不同的遺跡單位準確地區分出來。在遺物出土后,會在考古工地對剛出土的陶器用可逆試劑反復涂抹三次以上進行加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陶器在研究和運輸過程中遭到二次損傷。同時,他們還會利用超聲波儀器來清洗石器,以保證石器表面微痕不會受到損傷。
隨后,胡子堯向同學們介紹了距平丘卡6號遺址不遠的博古昌區博物館和克里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方志博物館。博古昌區博物館雖然只有兩層樓,布置卻非常精美。館內陳展了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點的遺物,例如原住民通古斯人使用過的雪橇、皮靴、鐵叉等漁獵及生活用品。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方志博物館始建于1914年的沙皇俄國時期。這座古埃及風格外表的博物館在歐式風格的城市中略顯突兀,只因博物館的前主人是一位對埃及學感興趣的收藏家。整個博物館分為三層,分別陳展了各時期考古出土遺物、民族志遺物及自然科學類藏品。最后,胡老師著重介紹了該館藏品中與中國存在密切聯系的文化遺物,如米努辛斯克盆地發現的青銅短劍、哈卡斯共和國境內出土的漢式建筑構件等等。
此外,胡子堯還向同學們推薦了研究歐亞草原考古的相關書籍,并鼓勵同學們要將考古理論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開闊眼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