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文學院“精是講堂”邀請到西南大學董小玉教授作題為“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語言文學類大學生言傳素養的提升”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黨委書記稅強主持,文學院2022級語言學、文藝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講座。

董小玉教授首先介紹了本次講座的主要內容。她表示,本次講座探討的言傳素養,它不僅僅關乎讀書識字,還涉及知識、思維、審美、文化等。準確、優雅地使用語言,對于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言傳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希望同學們閱讀《巴赫金全集》第一卷和《論對話》,感受對話的藝術魅力。
講座中,董小玉教授從三個方面介紹如何提升中國語言文學類大學生言傳素養。
第一是精神長相:大學生言傳素養的文化底蘊。董教授以福柯、王爾德、白巖松、赫本的名言,中國傳統名著和詩詞,魯迅在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間的選擇以及中華讀書報與錢理群的對話來向同學們講授言傳素養的文化底蘊。
第二是獨具匠心:大學生言傳素養的表達藝術。語言表達常用的技巧有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妙趣橫生等,董教授特地囑咐,如果成為教師,說話要學會彎腰、尊重他人。她利用阿倫森效應巧妙地教導學生。她提出,演講需要布局簡潔、觀點清晰、好的開場、風頭亮相等等,并向同學們推薦影片《國王的演講》。
第三是爐火純青:大學生言傳素養的運用能力。她從五個方面說明運用能力。從哈羅德·布魯姆、金圣嘆出發,向同學們講述語言的運用能力。通過比較李清照、薩福的思婦詩,可以窺見中西思婦詩的異同,感受作者寫作時語言運用的魅力。講座期間,師生互動不斷,同學們受益匪淺。
講座尾聲,董小玉教授對內容作了一個簡要的總結,希望大學生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要有意識地提升言傳素養,特別是以后將教師作為職業目標的同學,更要注重語言的得體,要在教學中多讓學生朗讀,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感知能力、提高寫作能力、改變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