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文學院“精是講堂”邀請到華東師范大學朱國華教授作題為“從課程、教研室到學科:文藝學的中國生產”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副院長何易展教授主持,文學院2021級、2022級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22級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現當代文學和學科語文專業研究生參加講座。

講座伊始,朱教授談到本次講座的緣起是對文藝學專業發展的反思,立足“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以文藝學及其教研室的產生及發展為主線對文藝學的中國生產進行回溯考察。
隨后,朱教授從三個階段介紹了中國文藝學的發展。朱國華老師認為,第一階段是清末到20世紀20年代。該階段雖然有文藝學性質的課程出現,但嚴格意義上的文藝學教研室建制尚未獨立存在于高等教育系統之中。具有文藝學性質的課程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京師大學堂開辦的文學研究法課程。此時,受到乾嘉學派考據學術觀的影響,文學理論主要以傳統詩詞賦的分析為主,從語法、音韻學、訓詁學和文字學的角度切入。1917年,陳獨秀等人推動課程體系改革,文學概論的課程取代了文學研究法。他考證了目前所知中國現代最早教授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師為梅光迪。雖然梅光迪的文學理論教材脫胎于溫徹斯特的《文學批評之原理》,但其教材中已有較多獨創之處。
第二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到改革開放前。朱國華教授通過諸多涉及文藝觀念的批判、聘請蘇聯專家畢達可夫講授《文藝學引論》和文藝學教研室的建立這三個方面來闡述文藝學學科此階段的建構過程。該階段文藝學教研室形成,文藝學走向專門化和實體化。同時,文藝學學科與政治之間的互動提升了文藝學學科的地位,文藝學教研室更多地承擔了思政或教化功能。文藝學從解釋文學的本質轉向指導文學的創作。
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文藝學學科由早先的小道附庸發展為蔚然大國,特別是“在文藝創作、文藝批評領域的行政命令必須廢止”的影響下,文藝學逐漸與政治松綁,同時由于學位制度的實施,文藝學的學科化建設得以大力發展。加之大量西方理論譯著的涌入,汲取了西方學術流派新觀念、新范疇的個性化文學理論教材層出不窮,文藝學也就進入了以“文學理論”為自身命名的時期。
講座尾聲,朱國華教授提出對于不習慣于理論化思考的中國文化而言,文藝學不僅有助于提升民族的理論思辨水平,還有助于反思其他學科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以為意的疏忽與紕漏。最后,朱國華教授就其他老師的提問,耐心、細致地進行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