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下午,西南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馬強教授應邀在圖北樓17304教室為歷史與社會學院本科生作專題講座,講座由歷史與社會學院副院長喻學忠主持。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馬強引用李大釗先生的詩句作為開場白。通過展示自上世紀30年代到當代活躍在各個領域的史學大師的照片來告誡同學們:文科大學生應當有自身的使命和擔當,也要適應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于文科類的大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掌握學術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并深入研究。
為什么要進行歷史學研究,歷史學研究有何意義?馬強認為:其一是歷史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最大矢量,從事歷史學術研究,就是對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其二是國家戰(zhàn)略的需要,歷史學與國家治理建設密切相關,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明起源工程等都需要歷史學者的建設;其三是國家統(tǒng)一、外交斗爭和捍衛(wèi)主權完整,需要歷史學者通過文獻提出有力證據(jù)來維護祖國的領土安全;其四是地方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需要青年學子參與擔當。
文科大學生應當如何走上屬于自己的學術道路?馬強結合自己上大學時閱讀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從而走上歷史研究道路的親身經(jīng)歷來告訴同學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學生要積極培養(yǎng)自己對歷史學的興趣,結合自身基礎和個人愛好進行切入和選題。馬強認為,學術研究切入的角度和選題,可從地方史入手,因為其研究范圍相對較小,史料不繁雜,便于上手;要重視斷代史研究,本科是同學們建立學術基礎的學習時期,斷代史研究能為同學們今后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同時,也要加強歷史人物研究。
馬強表示,歷史學子要培養(yǎng)必要的人文情懷,要立志高遠、具備深刻的憂患意識;同時還要盡快確定研究的方向和耕耘的領地以便自己循序漸進地深入研究。
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馬強和同學們就怎樣實現(xiàn)史學和文學在寫作上的結合,唐代墓志材料與唐代歷史研究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他結合自身的研究為同學們作出詳細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