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至11日,由重慶師范大學主辦,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承辦首屆漢語研究國際青年語言學家高峰論壇在線上成功舉行,來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法國、美國和日本的二十三位國際青年語言學家參加論壇。我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孟小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沈家煊教授出席論壇,我校漢語言文字學科負責人雷冬平教授主持開幕式。
孟小軍在開幕辭中介紹了重慶師范大學搭建此次論壇平臺的條件、初衷和愿景,并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的青年學者關注漢語研究,眾學者們齊心協力找到一條既符合普通語言學規律,又能夠彰顯漢語本質特征和特有規律的研究思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沈家煊教授作特邀發言,他以《探索與反思》為題,提出探索要具備開放的視野,做好語言學研究不能僅著眼于語言學領域之內,還應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去探索發現。探索即要有問題意識,提出問題重于解決問題。沈家煊教授表示,探索離不開反思,加強對主流的觀點和理論的反思,勇于承認錯誤,探索與反思并存方能走得長遠。
開幕式后,進行大會報告。本次論壇共設有八場大會報告,23位與會專家分別圍繞漢語詞匯、漢語方言、句法結構、漢語語法史、漢語語義功能等方面展開報告及討論,主題涵蓋語言學多個分支領域。所有與會專家均有30分鐘的報告時間及5分鐘的討論、問答時間。問答階段互動豐富,討論深入而激烈。
第一場大會報告由暨南大學趙春利教授主持,復旦大學陳振宇教授以合理性“按說”和常規性“一般說(來)”為例來探討正預期觸發語和反預期觸發語的異同。北京大學董秀芳教授認為名詞可以通過復合、加綴和重疊的方式實現雙音化,其中以復合方式最為常見。
第二場大會報告由北京大學董秀芳教授主持,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解志國教授報告了漢語普通話中“要”的認知用法在類型學上所具有的罕見特性。華中師范大學匡鵬飛教授重點聚焦“就因為”“就是因為”“正因為”“正是因為”這一組“超詞形式”,對其特點進行對比研究。暨南大學趙春利教授根據語義語法理論,對副詞“簡直”的語義進行了提取和抽象,認為有界極度敏感副詞“簡直”具有“主觀夸張性地評判事物直至有界極度的‘雖非極是’”義。
第三場大會報告由香港中文大學潘俊楠教授主持,中山大學林華勇教授通過對潮安閩語介詞和持續體標記的測試式描寫并與其他方言進行比較,從而探討漢語方言中空間、時間及情態范疇所具有的個性和共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完權研究員介紹了與歷時(diachrony)、共時(synchrony)相應的觀察語言的時間視角:因時(enchrony),并認為漢語話題的發展和名詞短語指稱屬性的建立均可做因時分析。北京大學周韌教授在回顧了關于漢語詞重音問題的種種爭議后再次重申了“漢語沒有語言學意義的詞重音”這一觀點。報告提出了漢語詞重音的判斷標準并分析了漢語沒有詞重音的原因。
第四場大會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完權研究員主持,南京大學羅瓊鵬教授討論的是現代漢語中的語義融合現象,羅瓊鵬教授認為語義融合現象是一種獨立的語言現象。香港中文大學潘俊楠教授討論了現代漢語疑問詞和量化詞“都”共現時產生的一系列句法語義現象。巴黎西岱大學齊沖教授對“[VN]V+賓語(NP)”的類型分布進行了識別,并對[VN]V的及物性條件進行了句法和語義的描述。
第五場大會報告由北京語言大學施春宏教授主持,江西師范大學李小軍教授認為“后退”義動詞“卻”先是發展出時間上的“然后”義,而后語義演變沿著兩條路線進行發展。浙江大學史文磊教授的報告對現代漢語“懷疑”的意義引申過程及其路徑進行了歷史的考察。華中科技大學謝曉明教授在報告中提出“相信”是“相 V”類詞語中唯一表示主觀情態的心理動詞,探討了“相信”的語義變化及情態表達。
第六場大會報告由浙江大學史文磊教授主持,華中師范大學羅耀華教授借鑒Goldberg對構式的定義,依據“不是NP,勝似NP”的特點,將其判定為一個評價構式,并對該構式的構成、構式義及其語用功能進行了歸納。日本中央大學石村廣教授認為,傳統“使動用法”的研究大都從詞匯的角度進行(如動詞、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等),這是不正確的,嚴格地說,使動用法應該是在句法領域里討論的內容。北京語言大學施春宏教授的報告基于句法語義互動的基本理念和分析方法,以制作--成品范疇為例,探討論元結構和物性結構的互動關系。
第七場大會報告由湖南師范大學鄭賢章教授主持,華中科技大學黃仁瑄教授總結了漢語音義學研究的三個發展階段:漢語音義關系研究的濫觴、傳統漢語音義學研究、現代漢語音義學研究。重慶師范大學雷冬平教授總結了“老實”一詞從客觀真實到話語確認的演變路徑并將這一演變路徑類推至漢語同類詞以及英語的同類現象。浙江大學真大成教授以中古史書所載諺謠為基本語料,揭示了謠諺對于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的語料意義。
第八場大會報告由華中科技大學黃仁瑄教授主持,四川外國語大學譚代龍教授探討了“徹”“澈”二字的正俗關系,為辭典的編撰和修訂提供參考意見。湖南師范大學鄭賢章教授指出了漢文佛典對中國古代語文辭書在收字、注音、釋義、用例、編排與檢索方式、編撰與修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影響。中國人民大學朱冠明教授討論了新版《燕京婦語》對研究清末北京話、通過新舊版本異文窺見中日抄寫者用字、用詞的不同及糾正前人研究存在的問題這三方面所具有的語言學價值。
大會閉幕式由復旦大學陳振宇教授主持。我校文學院副院長何易展教授代表論壇承辦方致閉幕辭,向出席本次論壇的海內外學者表示誠摯的感謝,對籌備本次論壇的工作人員示以慰問。同時,何易展教授表達了自己對語言研究的見解,強調了語言研究的重要性。
北京大學周韌教授作為青年語言學家代表在閉幕式上發言。他表示,各位專家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夠堅守質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并認為青年學者的研究不但要有廣度,還要具有深度,要多涉足一些領域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解決漢語研究中所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朱冠明教授做大會總結。他用“古今中外”四個字概括本次論壇的研究范圍,對本次論壇進行了高度評價,同時也向青年學者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奮起直追,不斷向前輩學者學習和看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