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11·27烈士殉難日,緬懷紅巖英烈,傳承紅巖精神,11月28日,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潘洵教授應邀為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師生作題為《與時俱進深化紅巖精神認識》的線上講座;歷史與社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常云平教授主持講座,學院部分教師、歷史學各年級本科生及碩博研究生參加。
重慶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具有深厚紅色基因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孕育了偉大的紅巖精神,紅巖精神是重慶的,也是全國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潘教授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紅巖精神的三次深刻論述,為我們與時俱進認識和弘揚紅巖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潘洵教授從為什么要與時俱進深化對紅巖精神的認識、如何與時俱進深化對紅巖精神的認識、如何與時俱進認識紅巖精神的現實價值等七個方面多角度對紅巖精神進行了詳細論述。他指出,對紅巖精神的認識過去只重視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的革命實踐活動,而將《紅巖》小說中描繪的歌樂英烈的革命斗爭精神嚴格區分開,認為“此紅巖”非“彼紅巖”。潘教授認為,無論是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共產黨人在紅巖村的革命實踐,還是《紅巖》小說中藝術再現的革命志士的地下斗爭和獄中斗爭,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重慶這片土地上領導的革命活動,都是中國革命在重要轉折時期在國統區的偉大政治實踐,具有一脈相承的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認識上不應該非此即彼,相互對立,而應該與時俱進。
潘教授談到,與時俱進深化對紅巖精神的認識要注意幾點:一是強化站位,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紅巖精神的論述為依據,立足于偉大建黨精神和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二是依據史實,要從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中加以凝練;三是突出特質,要從特定時期、特殊環境、特別群體及其歷史方位中認識;四是與時俱進,要從傳承弘揚紅巖精神的時代需要出發;五是利于傳播,要從專家研究和廣大民眾認同的共識出發,注重規范、簡明、通俗。
常云平教授對此次講座進行總結,認為這是一場特殊的“學術抗疫”講座,內涵深刻,極大豐富和拓展了同學們對紅巖精神的認識,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紅巖精神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