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歷史與社會學院“歷史·考古名家講壇”系列講座在集賢樓312教室舉行。講座以“二里頭與夏都新探”為主題,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我校特聘教授王震中先生。本次講座由我校原副校長、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禹階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王震中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二里頭遺址的基本情況,并就“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夏都還是商都”這一問題進行了重點論述。他認為,“二里頭第一至五期的擬合數據”較“新砦、二里頭遺址第一至五期的擬合數據”更為可靠。他通過對二里頭遺址第一期和第四期的年代的重新整理和相關文獻的對照,得出“二里頭遺址第一期大約在夏朝中期,二里頭四期已經進入商代初年”的結論。
接著,王震中教授以歷史文獻為依據,詳細考察了二里頭文化區域內分布的與夏人傳說有關的地域。他發現,二里頭遺址的位置與勘尋的地望大體吻合,從文化特征上看,其出土的龍形器以及蛇形龍等器物,展現出了較為濃厚的龍崇拜特征,這恰好與文獻記載的夏王族崇拜蛇形龍相互印證。因此,他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都而非商都。
王震中教授根據上述對二里頭遺址年代的厘定結果和多則史料的記載,解釋了二里頭遺址第四期還有宮殿出現的原因,闡述了遺址區內綠松石作坊延續使用至第四期偏晚階段這一現象。
最后,王震中教授談到“夏起源于東方”這一觀點。再次證明,“二里頭”不是“湯亳都”。
本次講座不但體現了王震中教授深厚的學術功底,也展現了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在論證無文字材料的文化族屬時應著眼于時間的一致性、空間的吻合性和文化的關聯性三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