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晚,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市抗戰文史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的“精是講堂”第124期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講座開局之講在博雅樓504會議廳舉辦,本期講座以《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為主題,邀請到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河南大學近現代中國研究院院長陳平原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講座由文學院執行院長、重慶市抗戰文史研究基地負責人凌孟華教授主持。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孟小軍,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負責人周曉風,學校教師代表、文學院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到場聆聽。

陳平原教授指出,抗日戰爭不僅造成巨大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浩劫。然而,戰爭沒有摧毀中國大學,戰爭期間中國的大學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隨著戰爭的爆發,中國最發達的教育、文化和經濟地區相繼淪陷,讀書人和大學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為了躲避戰火,他們只能向西南、西北等大后方遷移。這一遷徙過程并非易事,而是一場充滿艱辛與奇跡的旅程。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這段歷史,陳平原教授通過民國時期地圖標注了十所大學的西遷路線圖,大部分大學的遷移過程并非事先設計,而是迫于戰火逼近,不得不一再搬遷。

為了深入揭示戰爭中大學教師的心路歷程,陳平原教授精心選取了十篇當年的日記、演講、書札、散文、碑銘和著作等珍貴文獻,這些文獻記錄了教授與校長們在戰爭中的親身體驗和內心世界。陳平原教授指出,抗戰期間,大批中國大學內遷,其意義不僅在于保存學術實力、賡續文化命脈、培養急需人才、開拓內陸空間,更在于彰顯民族精神和抗戰的堅強意志。弦歌不輟,不僅是教育界的堅守,更是中華民族不屈意志和必勝信念的象征。
陳平原教授從教育史角度分析了戰時大學的特點,又以十位北大文學院教授為例,探究當時讀書人的精神狀態。
在互動環節,陳平原教授與現場的同學們展開深入交流,耐心解答了文獻整理和AI時代中國教育的挑戰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