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經濟與管理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在求是樓520教室舉辦“博望經管·青年學者論壇”。本次論壇由陳宇科教授和張軍以教授共同主持,聚焦于國家自科基金申報經驗交流,經濟與管理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約20名教師參與座談。

地理與旅游學院張仕超教授分享基金申報感悟,一是選題必須回應時代與國家的需要,立足國家政策、結合區域實際、參考既有立項,才能找準突破口;二是寫申報書時,要同時具備申請者與評審者的思維;三是與同行的對話、跨學科的碰撞,往往能激發出真正有價值的研究視角。戴技才副教授強調,評審人會根據申報書的標題及選題說明迅速作出判斷,因此標題中的中心詞必須精準,限定詞和修飾詞要有吸引力;他建議申報者在正文開頭就用6-8句話搭建文章的框架,明確研究意義、目標、內容以及清晰的創新性。
官永彬教授以一名黨員教師的責任感出發,提出申報選題應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回應現實需求。他提醒青年教師,選題不只是“選一個題”,而是從歷史脈絡和學科發展中“看見問題”。他指出,申報中常見的問題是文獻綜述碎片化、研究脈絡不清晰;內容雖詳盡卻結構松散,技術路線過細反而遮蔽了核心邏輯。他強調,專家往往更看重清晰的邏輯結構和有辨識度的研究視角,而不是繁復的細節堆砌。
經濟與管理學院陳昌東博士總結了首次基金申報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選題的創新性和價值不突出,另一方面是申報材料的可讀性不強。通過經驗總結,他表示,申報書不僅要具備學術深度,還應通俗易懂,要讓大同行專家也能迅速把握研究的意義和亮點。曾卉玢博士結合自己的申報項目,詳細闡述了如何在研究中兼顧理論意義和實踐應用。她指出,一個成功的項目應在理論上填補學術空白,在實踐中解決現實問題;明確的研究問題、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清晰的核心概念是申報成功的關鍵。
在本次交流中,青年學者們一致認為,基金申報不僅是對研究能力的考驗,更是對科研初心的回歸,選題應緊扣國家戰略,申報書應兼顧專業性與可讀性,研究應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