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文學院“精是講堂”第138期在匯賢樓113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以《漢賦與漢字》為題,特邀南京大學文學院許結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講座由王于飛教授主持。

許結圍繞“漢賦與文字”這一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他指出,漢賦作為中國獨有的偉大文學成就,其傳播始于19世紀,主要歷經三個重要節點,實現了從中國走向世界、再從世界返歸東亞圈的歷程。接著,許結以“漢賦為何偉大?”為引,指出漢賦作為文學對語言文字的貢獻亦十分重大。他援引《詩序正義》與《漢書·王褒傳》,指出漢賦具有口誦的特征,只要在人類社會,就要回到“人音”。王褒《洞簫賦》寫音樂,用不同的字詞表現聲音,從而創造了大量的漢字。以王褒《洞簫賦》為例,其通過豐富的字詞摹寫聲音,推動了大量漢字的創制。漢賦創作催生眾多新字,西漢賦家多兼通小學、文字學,足見漢賦成就不僅限于文學領域,在文字學層面也意義深遠。如司馬相如《梨賦》“唰喇其漿”、《大人賦》對車聲的刻畫,皆展現漢賦為再現萬物形象,于漢字創新上的獨特價值。
許結談到賦圣司馬相如的用字。他彈琴而感文君,賦誦而驚漢主。漢賦形成的三大制度包括京都、職官和禮樂。從京都而言,漢賦是最早一代宮廷文學的體現。司馬相如作為內官,在一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往往是內官與外官相辯。在天子禮儀方面,禮儀若想要大量表現,就與漢賦有關,因此,漢賦的文字就變得越來越多。在此基礎上,許結為大家展示了《上林賦》中的名物、水態等,展現漢賦詞章之美。
最后,許結為大家介紹了圖與文之間的關系。《清明上河圖》可以看作是清明上河賦。賦雖是語象,但用語象編織的內容就是圖像。漢賦的詞匯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因此并不能說字死亡了。
王于飛對此次講座做出了總結。他指出,漢賦不僅是一種文學,還是一種政治,一種國家秩序的建構。中國的文學并非是純粹文學的,而是功利展現的。通過賦學家的語言和文字的創作,可以見漢代人生活之豐富和他們的心靈之敏感。他們能夠對生活中的許多內容做出反映,是他們有足夠的生命力,創造出這些偉大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