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話劇《歸來》的場景,已經深深地銘刻在袁赫男的腦海里。話劇《歸來》反映了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何澤慧兄弟姐妹8人留學歸來后,在各自崗位上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在舞臺上深情地朗誦“哪里有夢想,我們就讓五星紅旗在那里高高飄揚”時,扮演“男一號”的袁赫男每次都忍不住流淚。感動又有些傷感的情緒,既來自《歸來》營造的氛圍,又出于一個畢業生對母校的留戀與不舍。“4年的舞臺經歷給了我太多的人生體驗,我希望自己和藝術團的所有‘團友’都能始終追隨心中的夢想。”袁赫男說。
已經連續舉辦18屆校園戲劇節的重慶師范大學,是重慶擁有舞臺藝術類社團歷史最長、數量最多的高校之一。學校瞄準學生成人成才規劃各類文化項目,鋪設了一條師生在參與中成長的校園文化路。
文化沃土開出“五月的鮮花”
重慶師范大學是唯一一所連續5次參加“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的高校。2014年五四青年節,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五月的鮮花·我們的中國夢”,重師師生表演的音詩畫《青春之歌》,至今令人回味。在話劇《歸來》的“女一號”扮演者朱希看來,每一次排練和演出,都是截然不同的人生體驗。她說:“舞臺給我的知識和體驗甚至比書本還多,這些體驗讓我走向社會時心里很踏實。”
“大學要跟上時代的快節奏,但大學的文化需要扎扎實實的沉淀。”校黨委書記鄧卓明說,“我們希望以特色濃郁的校園文化,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重師先后成立了夢緣劇社、紅帆劇社和紫藤話劇社;90年代,成立了禺風劇社和楠風劇社;進入21世紀,又先后出現了方舟劇社和石頭劇社。學校定期請名師名家開設戲劇講座,組織作品觀摩和討論,還經常邀請國家話劇院、中國芭蕾舞團等來校交流演出。長期積淀形成的戲劇文化傳統,開闊了師生的文化視野,充實了師生的文化底蘊。在一年一度的校園戲劇節上,各學院參演的劇目超過了200個。
戲劇舞臺精心彩排“戲如人生”
重師的戲劇,為什么能頻頻入選全國性會演?重師宣傳部副部長徐赤是幾臺節目的編劇,他講了一個故事:2011年排演戲劇《江姐》時,為了呈現“一個江姐倒下去,千萬個江姐站起來”的效果,在造型師的幫助下,60名一模一樣的“江姐”齊刷刷地出現在舞臺上,就連在臺下的家長,也無法認出誰是自己的女兒。這些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的作品,既用心,又有創意,令“五月的鮮花”節目評審組難以拒絕。
2012年,重師收到“五月的鮮花——心中的歌兒唱給黨”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的邀請函后,組織了42名學生參加排練。后來由于演出人數的限制,只有30人能進京參加演出。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那些已經知道自己選不上的同學,仍然認認真真地參加每一次排演。劇組在北京演出當天,被“淘汰”的12名同學集體發來短信:“預祝在京的同學們演出成功,為學校爭得榮譽。”“立教無類,以文化人。”重師校長周澤揚認為,正是戲劇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了學生的心靈。
舞臺藝術之花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重師的“舞臺藝術之花”,年年燦爛綻放。徐赤改編的《寒夜》,2008年在首屆全國大學生戲劇節上獲“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優秀劇目獎”“優秀表演獎”等多項大獎;《百合花》在2012年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戲劇作品一等獎。重師的校園內常年擁有約1000名學生舞臺藝術骨干,他們和專業老師一道在校園里實踐和傳播戲劇理念,努力讓全校師生感受到戲劇的美。
2014年重師“第四屆非師范專業技能展示活動周”,化學學院的《慧眼識汞》、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光立方》等作品,將技能展示與舞蹈、戲劇小品、時裝秀、情景劇等豐富多彩的劇目進行融合演出,讓人耳目一新。重師戲劇文化“變單調刻板為生動活潑,變說教為浸潤,變灌輸為感召”的戲劇文化理念,促成了“編創即學習,舞臺即課堂”的藝術氛圍。(本報記者張國圣 本報通訊員陳凱姿)(《光明日報》2015年06月24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