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重慶制造的電影17日端上桌來,深度展現重慶元素,導演鄭正向你講述他的拍攝表情
去年重慶電影市場票房已經達到8.8億元,排全國第七位,但與之不成正比的是由重慶制作的電影數量卻只有十部左右,其中除開與華誼、恒業等業內巨頭合作的影片,真正由重慶電影人自己制作的能在院線上映的電影更是鳳毛麟角。不過少并不代表沒有,由重慶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教師鄭正執導的電影《爸爸的晚餐》即將于17日上映。該片劇本曾為他捧回有中國電影編劇界奧斯卡之稱的“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大獎,而如今看著自己的作品變成電影并即將上映,鄭正昨日坦言感觸頗深。
華誼萬達不敢投資
盡管電影即將上映,但聊起當時的困難,鄭正也不禁唏噓:“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鄭正說,最早的時候也找了像萬達、華誼這樣的影視大鱷,對方看了劇本后也覺得不錯,“但就是覺得沒有市場,不愿意來投資。后來又聯系了其他影視公司,要不就覺得風險太大,要不就讓我把劇本賣給他們。說實話我真舍不得賣劇本,因為劇本賣了就和我沒有什么關系了。”
鄭正坦言,其實他自己也知道這不是一部票房會大賣的電影。“最后我回到重慶,開始四處找投資,市委宣傳部也給予了我們支持,讓我們有了啟動資金。隨后我又和幾個兄弟伙湊了一百多萬,這幾個兄弟伙都是和我有十多年的交情,從來沒有像這樣有過錢上的合作。如果虧了,我們也認了。”
然而資金到位了,留給鄭正的時間卻并不多了。“我們所有人幾乎都忙瘋了,工作量大得每個人都在咬著牙硬抗。”鄭正說,“因為多一天就多一筆費用,所以我們只有用最快的時間來進行籌備,但之前由于資金沒到位,所以演員的定金也沒辦法付,場景的合同也沒有簽。盡管有近300萬的資金,但投資真的算是很小的,因此每一筆錢我們都得精打細算來用,像片中主要的道具吉普車,就是我們從二手市場淘的,只花了4萬塊錢。而之前本來還想搭景拍攝,但考慮到搭建一個場景就要20萬左右,最后只能作罷。”鄭正有些遺憾地說。
28天拍出重慶特色
在經過了最困難的籌備工作后,拍攝過程反而異常順利,一共拍了28天。“男主角請來了在電影《孔雀》中飾演父親的趙毅維。為了更貼近角色,趙老師還特意去餐廳體驗生活。”除他之外,其他演員幾乎都是重慶本土演員,“臺詞都是方言,他們講起更得心應手。”
作為一部重慶拍攝的電影,鄭正自然將濃厚的重慶元素在電影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電影全程也都是在重慶取景,我們去了長壽湖,去了南山,去了鐵山坪,當然還少不了高樓大廈,我就是希望將重慶的山、水、橋、路在大銀幕上完整展現出來,鏡頭在山村和城市之間不停轉換,讓人們了解一個和以前影視作品中完全不一樣的重慶。”
不僅如此,片中趙毅維飾演的父親還是一位廚藝高超的廚師,展現重慶美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電影中并沒有去追求那些所謂的大菜名菜,也沒有遠離大眾生活的燕鮑翅肚,反而都是所有重慶人耳熟能詳的菜式,回鍋肉、水煮牛肉、燒白、干燒鯽魚、番茄炒蛋等等,觀眾看著這些最能讓大家感同身受的食材和成品,腦海中應該浮現的都是父母在家里為自己做的一日三餐吧,而這也正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
這部電影老少通吃
如今電影上映在即,忙著為電影做宣傳的鄭正坦言對于票房并沒有什么壓力,“這是我的第一部院線電影,票房什么的我真沒有去考慮,我看重的是影迷們能通過觀看一部電影學會去勇敢表達自己的情感。“鄭正對記者說,“《爸爸的晚餐》其實講述的是一位60多歲的空巢老人,之前是大廚的他在退休后,發現兒女四散各自成家立業忙碌著,于是這位父親主動出發,輪流去每個子女家中小住,幫他們做飯。在給子女做菜的過程中,展現了兩代人之間中國當代家庭中的各種親情觀、倫理沖突。”
在鄭正眼中,由于傳統文化的束縛,中國人很少會對自己的長輩說愛,“像國外說我愛你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中國人就很少會說這三個字,我幾乎都沒有對我父輩們說過。這次通過《爸爸的晚餐》,我希望通過電影的媒介讓大家學會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感情。”鄭正希望能給影迷們帶來正能量,“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年輕人有事不愿意告訴父母,父母有什么事也瞞著孩子,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不想讓對方擔心,但有時候這樣反而會引起不小的誤會。這部電影是拍給全家人看的,要告訴大家孝心不能等、孝敬老人一定要注重平常的點點滴滴。”
觀點>重慶本土電影要精打細磨
聊起重慶本土電影,在這行當打拼了數十年的鄭正坦言的確整體水平不高:“起步晚、發展慢、整體水平不高,這是重慶電影的現狀,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就不去做。”鄭正說,“如果在資金和演員方面受局限,那么更需要把電影精打細磨做出特色。何況從如今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來看,沒必要老是強調地域觀念,只要認真做、用心做,總會有收獲。”鄭正強調自己并沒有想要用《爸爸的晚餐》來為重慶電影正名,“我只是因為有這個機會來做這樣一部電影,所以我很珍惜。” (2015年4月14日《重慶晨報》第17版、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