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光明日報》在第五版《理論·實踐》上登載了我校黨委書記鄧卓明教授的理論文章《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的作用》。全文如下:
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的作用
牢固確立實踐育人理念并認真踐行,事關高等學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將其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并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這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導向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意義重大。應通過開辟廣闊的實踐通道和途徑,讓大學生深入到基層去了解現實,到生產一線、艱苦地區去磨煉意志、砥礪品格、增長才干,在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了解中國國情、懂得中國社會,加深對國情、黨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把握,進而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加深對黨的政策的領會和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選擇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以及培養科學的人生信仰,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內在要求。?
????社會實踐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熏陶作用
當代大學生是知識文化素養相對較高的青年群體,群體性心理特征突出,其心智處于成長、成熟期。特定的年齡階段和特殊的身心特點使得大學生性情敏感,心理穩定性不足,情緒豐富且易變動,具有顯著的過渡性特征。當代大學生與社會交往程度和受社會影響程度的增加,與他們大部分的活動空間主要囿于大學校園內,交往范圍相對狹小,參與社會生活程度相對較低的情況并存,由此大學生道德情操普遍表現出較強的理想化、多元化和個性化色彩,與主流道德走向和社會道德要求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距離。與此同時,當前多元文化帶來的多方面、多渠道、多頻率的沖擊對其道德觀念、道德評價、道德操守的形成和鞏固產生著持續、多角度、多向度的影響。在新形勢面前,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的歷練中受到道德感召、熏陶和體驗,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起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其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誠實守信、腳踏實地的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在社會實踐中提升道德評價、道德判斷、道德踐行能力,由此形成與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相適應的道德情愫。
????社會實踐對加深大學生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具有紐帶作用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倡導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當代大學生應當繼承和發揮黨的這一優良傳統,保持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同廣大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會、深入群眾、深入生產生活第一線,在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體驗中,去增進對人民群眾的認識,縮小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并認識和感受到自己也是人民群眾的一員。到基層參加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了解普通群眾的生存狀態,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常態的一種方式。在社會實踐中與基層民眾交朋友、結對子,感知民情、體驗生活,可以使他們在心靈上拉近同人民群眾的距離,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同,為大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打下“關注民生、體恤民情、為民謀利”的情感基礎,這也是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社會實踐對提高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具有歷練作用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應當把他們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自覺統一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方位上來,并不斷增強服務能力。為此,確立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提高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能力,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社會實踐著眼于引導大學生向基層群眾學習,著眼于引導大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通過基層鍛煉,讓大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培養勤學善思、學以致用的良好學風,從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中汲取知識、智慧和力量,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明白“德才皆備”的真實內涵。在邊干邊學中,達到開闊眼界視野、積累人生閱歷、增長實際才干的目的。應當把科學發展觀滲透和融入到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將科學發展觀融入到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與實施、人才培養載體的構建與優化、人才培養環節的改革與創新之中。這樣,廣大大學生就能夠在社會實踐中結合課堂所學,不斷強化專業素質,從而為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
????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具有推動作用
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成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堅持和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的必然要求,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能夠獲得運用和檢驗理論知識的平臺,能夠進一步縮小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明晰理想與現實的差異,感知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切實完善、鞏固自身理論知識儲備,著力增強個人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同時,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成才,是大學生成才的規律要求。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經歷艱苦環境的考驗,直面困難和挑戰,切實樹立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要讓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這一自我教育的好平臺,去真正認識到只有投身實踐,深入群眾,切身感受時代脈搏,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和成長起來,最終成為有思想、有覺悟、有道德、有文化、有個性、有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者系重慶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
??

?
相關鏈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2-01/14/nw.D110000gmrb_20120114_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