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友海,1987年就讀于重慶師范學院歷史教育專業(本科函授)。現為重慶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重慶市歷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西南大學及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獲評全國優秀教師。
躬耕講堂:做課堂藝術的研究者
1994年,龐友海毛遂自薦來到黔江中學,擔任高三歷史教師。初登講臺,龐友海上課生澀,受到學生質疑。經過認真反思,他決心改變。他重新梳理教材知識,反思改進教學方法,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調整創新課堂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結合史實發表觀點和看法,并及時給予鼓勵性點評,讓原本生澀的課堂煥然一新。幽默風趣,深入淺出,寓知識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也成為了龐友海歷史課堂的標志,甚至被學生譽為黔江中學的“百家講壇”。
正是這段“蛻變”的經歷讓龐友海長期致力于課堂教學的探索。從2002年開始,他主持了市級教改課題《學科綜合學習實驗研究》,并擔任歷史學科主研。該課題在教育部教師發展基金會所組織的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選中獲全國一等獎。依托該課題的研究以及多年的教學經驗,龐友海探索出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情境教學“五步法”。他的論文《課程改革:對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在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報告文學《龐友海:用“歷史”照亮未來》被市教委組織編寫的師德讀本《好教師在我身邊》一書收錄,成為重慶市各級教師培訓的必讀教材。
超越自我:學者型教師的養成路
從1998開始,龐友海潛心鉆研各類教學期刊、雜志,并反思、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一步步走上學者型教師的道路,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實踐,以教學實踐反哺教育科研。截至目前,他已在《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等20多家重要刊物發表教研論文120余篇,出版專著5本,主編教輔書籍20部(本)。
2000年,他在歷史學科最有影響、發行量最大的專業雜志《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上發表了《初高中歷史教材相互比較18例》一文,指出中學歷史教材中的多處“硬傷”,被人教社修訂教材時部分采納。教育部主管的歷史專業雜志《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在其品牌欄目“走近名師”將龐友海作為全國最有影響的歷史名師之一向全國同行推介。
2013年,在學校的支持下,龐友海成立了“龐友海文綜名師工作室”,工作室以“讀書習慣化、思考理性化、學習個性化”為理念,助力青年教師發展,多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骨干教師。
責任擔當:關注民生服務社會
龐友海于2004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重慶黔江區副主委、教科文支委會主委、黔江政協常委。在完成繁重教學任務之余,他集合支社名師,發揮智力優勢,每年組織開展“送教下鄉”社會服務活動,無償為鄉村教師開設各類公益講座,助力鄉村教師發展。他每年還會進行基層調研,收集整理大量社情民意,撰寫優質的調研報告和提案,年年都是各個部門督辦的重點提案,《關于收費征稿泛濫的危害及建議》等多篇社情民意被九三中央采用,并提交全國政協。鑒于他在參政議政方面的突出貢獻,龐友海連續八年被九三學社重慶市委評為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先進個人,兩次被九三中央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