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志,1986年就讀于重慶師范學院英語專業。現為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巴蜀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高校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校外語專委會副會長等職務。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社科項目10余項,在SSCI、A&HCI、CSSCI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編著等13部,曾獲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獎。
癡迷英語愛教育,立德樹人出成效
劉永志初中英語學得很差,但在高中英語老師的教學中,他系統學習了英語語法,從此深深愛上了英語。高考填報志愿時,各校的英語專業占據了他的所有第一志愿。1986年7月他如愿以償,以提前批次被錄取進入重師英語教育專業學習。但,開學第一堂課,卻讓他十分尷尬——老師和同學們講的英語他完全聽不懂。怎么辦呢?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和幾位遇到同樣問題的同學開始蹲守語音室,每晚至少1小時,聽了寫、聽了說。他還通過練習普通話,糾正自己的方言發音習慣,通過唱英文歌曲,練習英語語音的弱讀、連讀和失去爆破等。這樣堅持了一個月后,他終于度過語音和基礎聽力關!這段學習經歷堅定了劉永志的一個聽說教學理念——聽說基礎要靠扎實精聽,最有效的精聽是聽寫,聽寫完后要跟說。面對閱讀,劉永志堅持在讀教材的基礎上,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閱讀原版小說,大量的閱讀積累為其英語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這也成為他后來的又一語言學習主張。
劉永志主張外語專業學生一定要堅持全面發展,爭創優秀。他常常對學生講,學習好的同學未必能比學習差的同學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作出更大貢獻。教學中他不唯分數論人,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從教33年來,劉永志教授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外語人才。
勤讀深思常琢磨,科研精進出成果
從重師本科畢業后,劉永志被分配到川東一所高校任教。工作中他不忘買書讀書寫文章。畢業三年后,他就開始牽頭編寫教材,助力全校大學英語過級考試通過率位列全省高校前茅。在川東工作7年后,他調入現在的成都理工大學,在此期間他對認知語言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他邊做教學,邊搞科研,按期評上副教授和教授后,劉永志沒有停步,進而攻讀了世界史專業的博士學位。世界史專業歐洲文化史方向的學習進一步開闊了他的學術視野。在職讀博期間,他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英國文學在晚清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實現了從語言學研究向文學研究的轉向。
博士畢業后,劉永志進一步聚焦文學地理學研究,成為文學地理學前沿論壇召集人,與同事合作獲批中宣部經典中國外譯項目——《文學地理學概論》英譯國際出版工程項目,助力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近五年,他還主動對標國家外宣戰略需要,創立省級科研平臺“巴蜀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獨譯、合作出版譯著5部,率領團隊出版外宣譯著30多部。至今,劉永志已完成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5項省部級項目,在Babel等SSCI、A&HCI、CSSCI、EI刊和《中國教育報》等媒體上共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2部,編著8部,教材3部,其學術觀點被《中國社會科學報》和“中國社會科學網”多次報道。目前,劉永志的研究興趣主要包括文學地理學、認知語言學、外宣翻譯理論與實踐。
寬厚待人做管理,倡導學術求發展
劉永志在擔任現院長之前,曾先后多年擔任教研組長、教學部主任、院長助理、教學副院長和校社科處處長。從基層干起且多崗位鍛煉是培養干部的好路徑。他最認同的管理名言是鄧小平對管理本質的看法——“管理就是服務”。他認為,一個管理者首先是要有格局,有格局才能寬厚待人做管理,寬厚待人才能團結大家,凝心聚力。其次,他認為,一個學院的發展,要有倡導學術的精神引領。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是因為大學是學術創新的主陣地,大學之學術,一是教學學術,二是科研學術,兩者不可偏廢。在他的帶領下,學院教師近3年獲得全國課程思政總決賽特等獎、全國英語專業教學大賽特等獎,全院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中宣部經典外譯項目共計16項。
“眼里是學生,心中裝人民。”劉永志用33年的拼搏實干,詮釋了新時代教育者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